国学共读《道德经》第三篇: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
点击蓝字关注 · 共读历史文化
原文三 //
不尚贤,使民不争;
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
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
是以圣人之治,
虚其心,实其腹,
弱其志,强其骨。
常使民无知无欲。
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
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在今天这个时代,生下来便开始进入竞争,妈妈给孩子报早教班,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每一个人都在快跑,追求高人一等的荣耀,卷得根本停不下来!
在老子看来,这都是“尚贤”惹的祸。人人都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“佼佼者”,大家因此不断努力攀爬,可上升的通道越来越窄,于是,纷争四起!
春秋战国时期推崇的是建功立业,大家在君王面前拼命展示自己的才华,希望能得到重用,为了成为君王身边的唯一,不惜使用非常手段。
李斯与韩非子都是荀子的学生,作为同窗,本应相互扶持,但当李斯知道秦王嬴政非常赏识韩非子的才华时,便心生嫉妒,有意无意在嬴政面前诋毁韩非子,令嬴政慢慢对韩非子也有了看法。
秦王惜才,不愿杀韩非子,只想把他驱逐,但李斯却说:“此时不杀,日后必成大患!”结果,一代英才就这样没了。
如今,处处存在着竞争。近期热播的TVB新剧《新闻女王》,便是一部“现代尚贤争斗剧”,一个小小的黄金时段主播位,让所有人剑拔弩张,只要有上位的机会,便会不惜一切手段。
用今天的价值观来看,这没错,人人都在争取属于自己的机会,人人都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!不仅我们今天大部分人是这样认为,老子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也是如此认为,要不然老子也不会骑牛飘然离去。
1
不尚贤,使民不争
总结历史我们会发现,老子是对的,所有纷争的根源,都来源于“争强好胜”。老子这两句话分别指出了人性中的两个弱点,一是争强好胜,二是见利起意。
故而,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”是老子希望能够阻断人性这两个弱点。不断强化“成功“的概念,便为纷争埋下了隐患;不断强化“珍宝”的概念,便会让人生起贪盗之心。
“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”,如果站在管理者的角度,这句话仿佛是告诉管理者,别让下面的人有欲望,自然就不会混乱。但这样理解,会让人无所适从,那我又该如何管理?
以前看《道德经》时,看到这样的解释时,我便有些不屑,认为老子不过尔尔,尽讲些不落地的东西。然而,当我读了雪漠老师的《老子的心事》之后,豁然开朗。
雪漠老师告诉我们,我们不能拿儒家的君民关系来理解老子的意思,还是要思考一下,老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《道德经》。
我们说,文章面对不同的对象,表述的主旨不同。老子是给驻守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写的,他希望尹喜能用《道德经》来避祸,也可用来修身养性。
了解中医文化的人都知道,中药里也有“君臣”关系,“君药”为主,“臣药”为辅,换而言之,《道德经》更有可能是写给普通人看的,君为元神,即真心;民为识神,即妄心。
看起来好像是一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,实际上是教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的妄心,遵循真心而活的修行过程。
2
虚其心,实其腹
讲到这里,一切都通了。
不是别人不让你“尚贤”,而是你自己内心不去“尚贤”;不是别人不在你面前炫耀“难得之货”,是我们自己内心不去贪恋“难得之货”。
换而言之,整个社会本就是一个大的自然环境,一定会有人比你优秀,一定有人过得比你的好!我们能管住别人不要那么“贤”吗?我们能管住别人不能穿得比我们好住得比我们好吗?
我们唯一能管住的,是自己的心!所以需“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”!
人是一个小宇宙,公司、国家、地球都可看成一个整体,都能找到其中的“君臣关系”,都存在着“真心”和“妄心”。要想实现“圣人之治”,便得“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”
当我们将这整段话看成是一个人的修行之道时,便可直接对应自己的身体,道家更是有一套强筋健骨的方法,在这里便不详细叙述。我们只需要理解,这句话其实就是让我们不要整天胡思乱想,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。
“弱其志”也不是常人理解的愚民政策,而是不要好高鹜远,关注当下能达成的台阶,一步一步走稳咯!
若对应公司管理,一样可以将整个公司看成一个生命体,哪部分是心?哪部分是腹?哪部分是志?哪部分是骨?道理,其实是相通的。
3
为无为,则无不治
“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”千百年来,多少人因为这句话将老子思想等同为愚民政策,实在是误导众生。
整篇文章解读到这里,可以看出,这句与前面是对应的,“无欲”已经可以理解了,那为何又要让人“无知”呢?
我的短视频一直在做“说文解字”,关于“知”字还真可以做一期。我们看,“知”的左边是“矢”,右边是“口”,今天我们已经告别了文盲时代,人人都有“知识”了,人是不是都变得更有智慧了呢?没有!
有的人反而变得越来越固执,他没有把“知识”消化成适合自己的能量来增长智慧,而是变成“口中的矢”,要么伤害别人,要么伤害自己!
人就像一台电脑,不断往脑袋里存储东西,只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垃圾,如果不及时清理,大脑的运行速度只会变得越来越慢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,便是满嘴的概念和偏见,佛家叫“知障”,儒家称之为“理障”。
社会也是如此,人人多“知”多“欲”,便如同一台超负荷的电脑,反之,如果“无知无欲”蔚然成风,偶有一些“木马病毒”(知者)便很容易被分辨出来,他们也不敢乱来。
“为无为,则无不治”一台只安装了必用软件的电脑,其运行过程一定是丝滑无阻的。“无为而治”不是什么事都不做,而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,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,天下自然一片祥和!
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流派,叫杨朱学派,他的思想与这段话的意思非常类似,但后来几乎完全消失,其原因与当时的“尚贤之争”有关。
百家争鸣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个文化井喷的过程,这些不同的思想使得中华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了,当然是一件好事。
但在当时,大家为了发扬自己的学说,不仅明面上经常辩论,私底下也在相互诋毁。想想今天的粉丝为了偶像大打出手的场面,放在当时也不为过。
杨朱学派主张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,但不应该受物欲的诱惑,而是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。在这个过程中,每个人都做好自己,为自己负责,不要去管别人,便天下太平了。
这种说法在当时被抨击为“自私学说”,在主张“为民为天下苍生”的“大道义”面前败下阵来,慢慢消失于历史长河。
4
结语
其实今天看来,杨朱学派的思想还很超前呢!他和老子、庄子一样,不仅仅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君王建功立业顺便实现自己的抱负,同时也在思考人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!
如何在纷乱复杂的环境中,找到自己的道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也是我们今天的人,在苦苦追寻的!
说明: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!
原创不易,转载请联系作者!
国学共读推荐书籍:
往期内容回顾
欢迎评论转发,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。
视频号|燕晓文史
小红书|燕晓文史